仲夏時節,新疆烏什縣依麻木鎮托萬克麥蓋提村種植的黑木耳迎來集中上市期。這幾年,天山腳下這個小村莊,憑借木耳產業讓鄉親們擺脫了貧困,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村。
走進現代化的村產業孵化園菌棒車間內,只見務工的村民們穿梭其間,用扎孔機熟練地對已經植入菌絲的菌棒均勻扎孔,然后將菌棒整齊有序地懸掛在一根根吊線上。45天后,這些菌棒將長出優質的黑木耳。另一頭的廠房里,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菌棒上,密密麻麻地長滿了鮮嫩的黑木耳。
陳金生是木耳種植高級技術人員,來自浙江,參與了當地發展木耳產業的全過程,并不斷嘗試改良木耳培育技術,村里百姓親切地叫他“陳工”。
陳工向記者算了一筆賬,利用春季修剪下的樹枝粉碎后填充菌棒,可將每個菌棒成本控制在2.1元左右,其一個生長周期預計產生約6元收益。
2018年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、老干部局駐托萬克麥蓋提村“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”(“訪惠聚”)工作隊因地制宜,就地打造產業孵化園,建設了10座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。去年,孵化園銷售黑木耳、香菇類菌棒約200萬棒,營業額556.78萬元。
“訪惠聚”工作隊第一書記陳雙萍介紹,這幾年,村里憑借這一特色產業帶動近100名村民就業,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30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00多萬元,鞏固了全村脫貧攻堅成果,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。
產業孵化園內從事菌絲配比的試驗員穆合太爾·麥合木提告訴記者:“離家很近,走路就能上下班,每個月約3000元的收入讓我很滿意!
對于嘗試在自家種植木耳的村民,“訪惠聚”工作隊免費為他們提供木耳種植大棚和農具。今年,村民古麗妮婭孜罕·加馬力購買了2000棒的木耳,預計純收入有5000元。她告訴記者,木耳有5個月的采摘期,工作時間自由,還能照顧孩子。
陳雙萍說,目前“訪惠聚”工作隊除了繼續將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之外,還嘗試與鄉村旅游進行深度融合,讓村民獲得更高收益。2019年,當地利用整合的土地改建成了一座占地200畝的旅游生態園,并申請了“柒村”品牌。
記者在“柒村”旅游生態園看到,由村民房屋改造成的民宿造型獨特,游人在這里不僅能看節目、品美食、賞美景,還能體驗采摘菌菇、垂釣、露營等樂趣。
如今的托萬克麥蓋提村每天有固定的公交車輛通往縣城,還有專門的物業公司進行垃圾清運和排污。遍布村子的活動室、文化室、圖書室、衛生室、就業市場、民族團結大院等公共設施,以及定期舉行的文娛活動大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。
托萬克麥蓋提村是新疆“訪惠聚”駐村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。新疆自2014年開展“訪惠聚”駐村工作以來,全區共選派50余萬名黨員干部深入到1萬多個村隊(社區),先后投入204億元實施村級惠民生項目3萬余個,協助發放各類惠民補貼、補償資金超244億元。一批批來自全區各級機關、單位的“訪惠聚”駐村干部、第一書記、高校教師仍奮戰在基層一線,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推進鄉村振興,用心用情用力為各族群眾干實事、辦好事、解難事!
(記者高晗、丁磊)